[拍照] 眷村記憶:四四南村

★迴紋針的小叮嚀★
  • 「非商業性」轉貼這篇文章沒問題,但請在轉貼文章時將這篇文章的連結一併附上,非常謝謝您的貼心與尊重。
  • 飲食或消費記錄多半有時效性,請將發文日期列入參考,並在前往消費前先跟店家確認。
  • 本部落格商業合作文絕對標示清楚,絕無置入,請安心閱讀。

  • 四四南村

    《光陰的故事》前一陣子很紅,只是我卻沒辦法有什麼認同感。我在 twitter 發過牢騷問過幾個網友,其中,記得是 bibicall 吧,最讓我理解的回答是「至少跟歪歌起剉的八點檔連續劇相較起來,是個清流啊!」之類的答案。

    我不太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物或者場景,都太過矯造。尤其是場景,真正住過眷村的人,對於那樣粗糙的棚內場景,心底無論如何是會有種「回不去」的惆悵。當然,也不能怪罪於劇組,真的要找到一個保存良好的眷村,目前在台灣已經很難了吧?這十幾年來,眷村一直被拆掉,改建成可以在同一平面上住更多人的大樓國宅。就拿我家鄉的幾個眷村來說,政府將靠近桃園市區的精忠二村、還有我們家的路光三村與附近的精忠五村,幾百戶的眷戶通通拆掉,然後在我們路光三村原地蓋了一群集合住宅,三個村子的眷戶可以以優惠價格「購買」一戶,然後扣掉原本有意購買的眷戶,多出的就可以再賣給一般民眾。原本的精忠二村與精忠五村,地皮又可以出售給一般建商,增加國庫收益。

    只是,誰想到應該保留一個眷村文物區呢?

    這還是在我出生前家裡住的眷村房舍,在中壢。下面這張就是在我從小長到的眷村房舍裡。很可惜的是,以前的照片多半是記錄人物生活,對於老房子的各個角落拍到的卻不多,至少在我的相簿裡僅有這個幾張而已。

    位在台北 101 斜對面的四四南村,目前在台北市裡算是將眷村房舍保存的相當好的一個文化區塊。這裡也比較接近我小時候居住的眷村房舍。所謂的「接近」,指的是房屋的格局、建材以及顏色。砌磚水泥矮牆、佈滿青苔的後瓦屋頂、木製的窗框…還有油漆色澤,紅的通常很黯淡、藍的很鮮豔、綠的則很油膩。在四四南村,我找到雷同的影子。只是四四南村或許比我們老家矮房子更先進一點,有兩層樓。

    [延伸閱讀]

    那年的眷村傳說

    四四南村 — 維基百科

    13 comments

    1. 其實大部分的本省人對外省人並不會這麼不友善; 林子大了啥麼鳥都有, 本省人過去會對外省人反感也是因為後者少數既得利益者的關係… 我也相信移民到國外的外省人, “在台灣被本省人排斥”這點該不是移民主因, 而是為了更好的未來發展以及認同感的問題…

      四四南村拍的真不錯!

    2. 您好,
      搜尋四四南村時,晃到您的格子,
      很喜歡~
      這篇,是否能 讓偶轉噗在我的噗浪上?!

      謝謝您

    3. 我原來住在文中的[精忠五村],
      人情味濃厚、全村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大街小巷跑透透、爬樹、烤地瓜、團體行動的孩子群,
      那是一段多美好的眷村童年啊!
      [精忠五村]因為完整,
      本來被說是要做為眷村文化保留區,
      沒想到,
      當鄰居急忙通知的時候,
      我們趕回家想看"家"的最後一眼,
      眼見的卻只剩一片廢墟和怪手,
      眼淚瞬間大顆、大顆的掉,
      不光是"我家被拆掉、不見了!"的難過,
      還包括著所有童年記憶都被粗暴的摧毀了。
      村子裡的伯伯、阿姨們親切和藹笑容不見了…
      村子裡的熟悉雜貨店(孩子們還替它取了名字)也不見了…
      村子裡的人情味也不見了…
      村子裡互借蔥、油、鹽、菜的情景不見了…
      那是多美好年代、多美好的眷村故事,
      眷村記憶永遠是最深最深的想念!

      1. 您好 我小時候也與外公外婆住在精忠五村,對那裡有種很深的懷念,現在因為工作不時會經過那兒,回億都會浮現,請問你們是住幾號呢?

    4. 我看到妳最後那一句話
      也無言..

      對”芋仔蕃薯”背景的這一代來說
      這種問題早不該存在
      但現實面呢?

      姑且聽聽我的故事

      在高一那年
      被本省籍同學用手戳著太陽穴說:
      妳這個外省人
      一句台語都不會
      到底是不是台灣人啊
      當下
      我突然曉得
      就算爸媽和我都是在台灣出生長大
      但我們一輩子都不會被台灣接受
      因為在很多人眼中
      我們是百分之百的”外省人”
      連”芋仔蕃薯”都不是
      所以我們家選擇離開台灣到國外
      到一個不會因為先來後到而鄙視人的國家
      更不是因為我們崇洋
      只因為我們在台灣被排斥

      如果那位載妳的計程車司機
      經歷過一大家人
      從東北逃到北京
      再逃到上海和重慶
      然後連夜坐船到基隆的顛沛生活
      他應該就不會口出此言了

      目前全台灣廣義的外省人少於兩成五
      (所謂廣義就是包括1/2, 1/4)
      但多少原本單純的社會和文化議題
      卻讓這不到兩成五的人
      背負著”所謂的原罪”
      指責別人有原罪
      相對來說
      就是自己高尚無罪
      在應用心理學理論上
      外在的自大只是為了遮掩內心的自卑

      這”外省人”三個字
      實在很沉重
      我在台灣出生長大
      卻被別人貼上標籤

      “光陰的故事”
      我也沒什麼認同感
      畢竟不是我的生長過程
      但聽說五十歲到六十歲這一代
      對”光陰的故事”和”寶島一村”非常非常有共鳴
      ㄟ..王偉忠好像也是這個年齡層的嘛

      🙂

      1. 什么是芋仔蕃薯啊?
        俺来自山东,现居欧洲,一直对台湾文化颇感兴趣
        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所谓的本省人要排斥外省人
        在大陆,不会因为你来自另外一个省而歧视你。

        PS:一直以为台语是另一种方言,像粤语和闽南语一样
        后来才知道原来台语就是闽南语
        不禁愕然
        有必要非得造出台语这个词吗?

    5. 我其實跟你有些同感,劇中的一些場景真的很粗糙,我甚至去看了「寶島一村」,也是有些失望,看完覺得並沒有呈現出眷村的真實面,多了還是劇情的胡鬧成分,不過不可否認的,場中,一些有共同回憶的老人家,確實感動落淚,也許是因為幕落前的一段話,男主角因為曾經有過流離的生活,所以對下一輩,希望的就只是安定、沒有戰爭、不要在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落腳的地方,就當成自己的家,自己的根。
      台灣,對於文化的保存,一直存在太多的意識型態,很難單純的用文化保存的角度來善待他們。眷村可以說是過去台灣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歷史的一部份,沒有保留下來,真的很可惜。
      我現在就是居住在過去眷村改建的住宅中,你知道有一次我坐計程車回家,司機知道我的目的地,居然跟我說,「真不知道政府幹嘛在這麼不錯的地段,蓋這麼好的住宅給這些外省人住」。當下,我只能無言…

    6. 我是外省第三代
      婦聯五村長大的小孩
      我們家也好愛看光陰的故事
      原因也是因為故事的本質
      眷村拆了 改建了國宅後 爺爺 奶奶 婆婆輩的老人家也相繼走了
      我和媽媽常在說 不曉得是不是老人家不習慣公寓呢…

    7. 我是芋仔番薯,兩邊的文化都有接觸到!
      現在在台北除了站長所寫的地方
      其他地方很難再找到眷村的味道了!

    8. 看完文, 想到中壢龍岡那附近也有很多眷村, 不知道改建了沒
      改天繞去看看 🙂

    Comments are closed.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