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誰來早餐:朱敬一

★迴紋針的小叮嚀★
  • 「非商業性」轉貼這篇文章沒問題,但請在轉貼文章時將這篇文章的連結一併附上,非常謝謝您的貼心與尊重。
  • 飲食或消費記錄多半有時效性,請將發文日期列入參考,並在前往消費前先跟店家確認。
  • 本部落格商業合作文絕對標示清楚,絕無置入,請安心閱讀。

  • 上班途中聽到飛碟電台唐湘龍邀請朱敬一博士上節目,節目中稍微提到朱敬一博士的一本書。之後便針對青年培養閱讀興趣的話題談了一下。朱敬一博士目前是中研院副院長,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聽他說起話來,有條有理,悅耳極了!

    我沒聽完就下車了(該塞車的時候怎不?),不過還是把聽到的趕緊記一下。

    朱教授引述金剛經裡的一個觀念:「菩薩不住向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其中的「不住向布施」的意思就是說,菩薩布施從來沒有特定目的。朱教授果然是個腦筋靈活的人,他將「不住向布施」改為,「不住向讀書」,認為一個人讀書不要有什麼目的才能持久。就好比學子們辛苦拼聯考,拼完了書也就丟一邊。一個人為了興趣讀書,才能持久。因此作父母的,應該要讓孩子們從興趣的角度出發,培養閱讀習慣。方法是,讓孩子盡可能有越多的閱讀管道,以及閱讀面向,並且在初期加諸多一點點的壓力,讓孩子們鑽進去一點了,然後就隨孩子們的興趣自己去發展閱讀習慣。這樣的閱讀,才會長久。

    再者,另一個我聽到,並且很認同的重點,就是朱教授對於人文與科學,兩方面智識的看法。科學的知識是有一定的追尋法則,而且強調分工。朱教授拿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化學實驗室裡當助理為例,強調分工的事實。這點我想很多朋友是可以想像的。而對於人文,我們必須以自己的力量,大量而廣泛的閱讀,然後整個融會貫通,鮮少看到一篇人文的paper一群人為co-authors,正是這個道理。它必需是藉由一己之力完成整個學思歷程。

    這讓我有了一個思考。從以前到現在,我生活中鮮少碰到那個人的學養是兼具科學與人文知識的。台灣的教育制度,僵化地讓孩子選讀社會組,或者自然組。而分科之後的教育,卻總是偏重自己領域的教科書學問,以致於大部分的人只能狹隘地接觸到自己專長的領域。讀社會組的,整天談論空泛的文學法政,對於自然科學也許毫無所悉;獨自然組的孩子更是糟糕,物理化學數學就是他們的重心,國文英文是為了聯考而讀,至於歷史地理,簡直就像廢科一樣,甚至連教自然學科的老師,上課還會灌輸學生,那種學科隨便念一念就好,反正聯考也不考。

    可能是因為我以前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的學生,而自己又是人文學科背景的,因此我總是提醒他們,千萬不可只瞭解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一定要多培養人文素養,如此日後研究開發出來的產品,才不致冰冷不近人情。

    記得以前學校有個所謂的快樂學習日,在月考之後的週會課,各班會邀請一位班上同學的家長來班上分享自己的專長領域。我一直記得在一次這樣的分享會上,一個爸爸提醒我們班上的孩子,永遠不要只懂一種學問,因為要在這個社會比別人有競爭力,一定要懂兩種以上的學問,而且最好是跨領域的。好比說,懂了物理化學,也要懂一點商業;唸的是美術,一定要會電腦程式設計。我一直謹記在心,並且也以相同的話勉勵日後的學生。

    拉哩拉雜寫了那麼多…只不過是聽了15分鐘的電台嘛!但感觸很深,收穫很大。

    [延伸智識]
    朱敬一的學思歷程–台大通識論壇

    11 comments

    1. 迴紋針:

      人文、理工、社會組、自然組……等,全都是人為的劃分,
      很奇怪地!很多人的腦袋也跟著被劃門歸派了。

      人是多樣性的,不是簡單可以被外人歸納為傾向科學、
      弄文、弄武、……等一大堆分類。

      人的一生當中,藉著各種機遇自然能夠學習到各種需要的知識及智慧,
      台灣人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的人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喪失了學習的能力,
      尤其是自主學習,以致於早早就停止了成長,然後人云亦云,了了一生。

    2. 我的狀況是
      打從一開始,就念社會組,極度排斥數學
      我以為我會唸歷史系或是政治系

      但是,
      我完全沒想到
      我現在居然是靠數學在吃飯
      而且,一直在跨領域
      於是,我可以和不同領域的人,一直亂哈拉
      一直在各領域間,發現生活的樂趣 ^^

    3. Dear 迴紋針
      沒錯,台灣的教育制度太早分流,高一下便要學生選組
      尤其現在很多跨領域的東西,需要人文素養及理工兼具
      我正為兒子的選組煩心,正好路過
      那如果興趣也是跨領域(藝術企業理哲人文)的人
      到底該怎麼選組呢?什麼時候台灣教育才可以符合潮流。

    4. Dear迴紋針:
      我非常同意上面的觀點耶!:D
      讀書要從興趣出發,才會有不間斷閱讀的動力,打從心底想做嘛。
      至於跨領域,對我來說是一種增廣見聞;
      以前一心只想讀中文系,接觸的資訊都是文藝類,後來念了會資(會計+資訊),接觸的都是商學的東西,讓我大開眼界,從一個滿腦子只有文藝的女孩變成超級精打細算,整個人的思考模式都變了,以前寫文章最愛抒情文,現在?抒情文?寫來有障礙 : P 哈哈哈
      反而是條理式的論說文輕鬆許多,我記得那是以前我的弱點耶@@"
      深深的感受到,若不多接觸不同領域資訊,永遠也不會發現自己的極限是可以打破的。
      ^ ^

    5. 學長,可惜這裡沒有像twitter一樣標個星號,不然一定幫你標一下!:)

    6. Fred, 哈!那我也算吧?唸了外文系,卻來做網路,也自己架站喔!:)

      敢問一下,您以前英文老師是誰?嗯…應該退休了…

    7. Reader&晴天老師,謝謝兩位!現醜了^^ 匆匆聽到的,到了辦公室就連忙記下,沒去查證就鬧了笑話。:)

    8. 迴紋針老師:

      抱歉掉一下書袋,
      《金剛經》原文應做: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
      量。」

      晴天^^

    9. 強烈建議理工的同學大學至少可以選修經濟學和心理學,經濟可以連結到很多商業的領域,心理學和我們的生活關係很密切。

      我大學的時候,這兩門都有修,我覺得很值得。

      還有理則學也很有意思。

    10. 我高二的時候讀自然組,高三轉到社會組(這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分法);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至少我常掛在嘴上講:「塑銅像的人都是自然組,被塑成銅像的偉人都是社會組」。

      當然這話現在想來是沒什麼道理的,不過對於還不知道人生會往哪個方向走的年輕人而言,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後來我沒塑銅像、當然也沒有被塑成銅像;不過仔細想想,好像兩邊的東西都懂了一點。的確,跨領域可以帶來很多樂趣、對事情有一些不同的見解;最重要的是,東西壞了可以自己修、網站也可以自己架。:-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