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 中年以後 / 曾野綾子

★迴紋針的小叮嚀★
  • 「非商業性」轉貼這篇文章沒問題,但請在轉貼文章時將這篇文章的連結一併附上,非常謝謝您的貼心與尊重。
  • 飲食或消費記錄多半有時效性,請將發文日期列入參考,並在前往消費前先跟店家確認。
  • 本部落格商業合作文絕對標示清楚,絕無置入,請安心閱讀。

  • 某日與一位資深同事共進午餐,提到一本她前一陣子在閱讀的書,叫做《晚年的美學》。記性極好的她,將作者曾野綾子的出身背景與書裡的內容向我介紹了一下,引起我的興趣。回家之後,便上網訂購了同一位作者的另一本作品《中年以後》。

    曾野綾子對於中年的定義:35歲~40歲以後即可以稱作步入中年。事實上,曾野撰寫這一連串對於中年的剖析時已經年屆耳順之年,也因此對於一路走來的中年人生,回顧能夠更完整更理性。書中分成24個章節,討論中年以後會面對的心態轉變,包括對於外貌與體力改變的適應、與父母伴侶子女關係的看待、年幼與年少時期經歷的釋懷、人生中不如意遭遇的排遣、工作上沒有非自己不可這回事、以及面對自己內心罪惡醜陋的勇氣。

    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前一陣子住院期間。在確定要動手術前,我進出醫院數次,從抽血檢驗到看報告,讀著醫生給我的疾病衛教資料,在候診的長時間內,突然意識到自己變得非常耐著住性子,等候護士叫喚自己的名字進入診間看診。直到住院時,遭遇到更多自己無法自主決定、甚至幾近失去尊嚴的安排,我更是逆來順受。我問自己,這耐心從何而來?隨即反省到:一旦人面對生老病死這些不可抵抗的命定時,知道掙扎無用,謙卑地面對自己的身體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而這樣的順服是誰教我的?這本書告訴我,答案便是「中年以後」。

    曾野在書中說明了中年以後好處多多,似乎是在吹捧一個人一旦步入中年,便具有更值得昂頭驕傲的人生睿智,稱讚米飯油鹽沒有白吃,都增添一個人的生命光華。事實上,當我邁入30歲大關之時,我也曾因著年華之逝去,安慰自己我比年輕小妞來的更有智慧有歷練。然而又過了這些年,回頭再看看那些念頭,發覺仍舊是空虛的傲慢與補償心理作祟。年輕真的很好。只有在年輕的時候,一個人可以具有初生之犢的勇氣,去衝撞去犯錯去體驗去嘗試,也許受傷很痛,但傷疤並不會成為阻止繼續向前衝的動力。這些累積起來的經歷,甜美的酸楚的,都成為中年以後的滋養。讀這本書,我寧可相信,作者稱許中年卻沒有否定青春,並且認為生命中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課題要面對。

    當我在臉書上提到我買了這本書來閱讀時,幾位讀過此書的朋友都說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才能來談中年以後的修養。我很驚訝,因為第一遍在讀的時候我並沒有感受到作者的提倡會需要多麼穩定的財力。於是在讀第二遍時,我常常問自己,如果今天我連飯都吃不飽,會不會就不這麼想了?答案是「或許吧」。作者從小的出身背景就相當富有,長大後成為作家也一直過著不虞匱乏的生活,到後來甚至成為一個財團的會長,難免在寫作上有視野與經驗上的侷限。不過,我自己倒是一直認為,閱讀這樣的「養心」書籍,或者在生活中會標記一些格言佳句,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認同,不過最終目的都是要惕勵自己,思考玩味其中奧義後盡量讓自己往好的方面想,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望著鏡中被我翻起的兩鬢華髮,檢視兩頰上浮出的小斑點,捏捏鬆馳的下頷。我希望這些皮相的失去,換得的是歲月賜予的圓融與慈悲。

    [書摘]

    ◎人在事過境遷十年、二十年後,叫能夠客觀地眺望過去,即使當時覺得自己處於悲劇的中心,但時間過了,隔著距離眺望,又會覺得其實沒那麼嚴重。……所謂中年,意指成人,而且靈魂已經獨立的人格,因此,除了遺傳疾病,可以說發生任何事全都是自己的責任。 《寬恕與接受時–拔除出身帶來的毒害》 p.44

    ◎為了製造人脈,就不能利用人脈。一旦渲染那人是自己認識的人,友情便會毀掉。能隱藏彼此極親密的關係,友情才能持續。……人脈不能運用在政治上,不能將世俗的附加價值強加在表層的朋友關係上。擁有想見面時見面、想說話時撥出時間來、生病時銘記在心,之後超越男女關係、始終遵守禮節、並能訴說內心創傷的朋友,才算是真正的人脈吧。 《惡作劇的櫻花精靈–人到中年以後才成熟》 pp. 54-55

    ◎人生之所以有趣,就在於有時必須承認各自有著偏頗的人生。年輕時,根本不瞭解世態炎涼,以為理想能夠克服現實,若不符合這個邏輯就是不合理,一逕以為不合理是可以排除的。人到中年,當然都會有理想。但那顏色是含蓄內蘊銀光的銀色,在「如果能夠的話」這種附帶條件下,心裡盡是「若理想能實現」、「真幸運」這種感激和內斂的情緒。《你好!我–醜陋、悲慘,都是有勁人生》 p.74

    ◎該想的是,即使擁有,也不自滿;沒有,也不覺是悲劇。……活的越長,也許有「所得」,但失去比獲得的多,這是中年以後的宿命。《享受土器之樂–做接受失去的準備》p.90

    ◎過了中年,必須一再地對失去作好心理準備。做失去的準備,意即準備接受失去。……以中年為界,面對老年與死,是無法更改的劇本,不需驚訝也無須悲嘆。那既不是我們的罪,也不是懲罰。《享受土器之樂–做接受失去的準備》pp. 94-95

    ◎年輕時認為正義很重要,我也很喜歡正義,但年紀大了後知道,對不喜歡的人表示溫柔,遠比以正義之名的熱情談大道理,困難的多。《使他的憂鬱消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p. 140

    ◎年輕時,當夢想成後真會很快樂;但中年以後,當違背自己的看法、預測、希望的事發生時,也能一笑置之。……能這麼想,即使事情進展得不順利,也不至於把自己逼到自殺的地步。而且就算事情進展得順利,也多半能謙虛地將其歸功於運氣而非自己的能力。《使他的憂鬱消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p. 142

    對孩子也無須期待,因為期待多半會落空,當然也有很多不辜負父母期待的孩子,但很可能是孩子沒有個性或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受父母束縛所致。另一方面,聽從父母的話,大步邁向父母所期待之路的孩子也不少。《親密的他人–有孩子的寂寞悲哀》p.150

    註:參看之前寫過的《我該不該對你有期望?》

    ◎有自信,是好事,但還是忍不住說,人的意識有必要分裂。有必要邊擁有自信,邊醒悟世間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有自信同時又不執著,是很重要的,但是很難做到。……無論是誰消失了,世界仍然在動。中年以後,要意識到即使自己不在了,也不會有人感到困擾。自己缺席了,也很好。《做個缺席的人,也很好–田園歸去》pp. 206-207

    [info]

    博客來《中年以後》頁面

    5 comments

    1. 謝謝版主寫的這篇文章,我是在估狗曾野綾子寫的晚年的美學一書時意外掉進您的文章裡,但看了格外受用感動,我會轉貼連結到我個人的FB上,也跟您告知一聲。再次謝謝您的分享。

    2. 雖然我還年輕
      但看了這篇文章
      大有感觸!

      我想人就像坨陶土,在時間的滾輪中塑形,在人生的考煉後出窯,最後的成品,內省才看得見。

    3. 的確,生命中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課題要面對。
      很同意這句話
      比較令人害怕的是
      我們常告誡孩子,等你考上高中以後/考上大學以後…就可以怎樣怎樣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
      人生並不是在考上一所好大學以後就劃下終點了
      未來有著就業/當兵/戀愛/結婚等課題
      但我們卻常常給孩子一個錯誤印象
      導致許多孩子在上大學後 脫離父母的管教後就迷失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