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食] 京都伏見桃山的 酒粕拉麵

★迴紋針的小叮嚀★
  • 「非商業性」轉貼這篇文章沒問題,但請在轉貼文章時將這篇文章的連結一併附上,非常謝謝您的貼心與尊重。
  • 飲食或消費記錄多半有時效性,請將發文日期列入參考,並在前往消費前先跟店家確認。
  • 本部落格商業合作文絕對標示清楚,絕無置入,請安心閱讀。

  • 拉麵玄屋
    伏見區東組町公園露台桃山 1 F 伏見區公所前
    075-602-1492
    11:30~19:30 週四休

    5649伏見桃山拉麵玄屋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京都玩,那很抱歉,這篇特別的飲食記錄恐怕就不是你會有興趣的了。酒粕拉麵的所在地,伏見,是離開京都南郊的一個地區,若不是重複造訪,若沒有打算在京都待很長的時間,就沒有這個必要大老遠跑來。

    不過無論如何,總得把我這精彩而且也是此行唯一的拉麵經驗書寫一番!

    在伏見稻荷複習完伏見稻荷大社的千鳥居之後,我跳上京阪線普通車繼續向南前往伏見桃山。伏見桃山有個月桂冠大倉紀念館,自古因為水質優良,從17世紀左右就是日本酒藏的重要地。著名的月桂冠釀酒就是在伏見這個地區創立的。不過當時已近晚,加上行旅疲累,好好吃一碗酒糟拉麵餵飽自己的慾望已經在我的腦袋週中越漲越大。我會不會吃完拉麵後在路上醉醺醺地搖晃,醜態百出?我在車廂中搖晃著一邊笑了。

    5639玄屋menu

    玄屋拉麵離我下車的京阪線伏見桃山車站有大概15分鐘的腳程,不過一路上經過很有趣的大手筋通,簡直是個shopping mall一樣,有時髦的店鋪也有老日本的小攤。時間是下班時間,熱鬧非凡。我按照地圖,在一家叫做松本堂的刻印章老店右轉,再走個五分鐘,看到一家全家便利商店後,隨即就在旁邊找到了很低調的玄屋拉麵。

    說她低調,也不過是就是因為他隱身在民宅一樓,真的很不起眼。不過店鋪的外表裝扮的很有趣,還把店家自慢的酒粕拉麵很古意的寫出來。

    5642拉麵玄屋店內

    進入店裡,不大。客人也三、五隻小貓,散落在座位區以及吧台。老闆娘讓我隨意坐,端上加了細冰塊的水杯。我則是趁此直接點了我要的酒粕拉麵,用指的。喔對了!我要吃辣味的,就是辛味酒粕拉麵,一碗 750 日幣。

    5644辛味酒粕拉麵仔細看

    老闆娘很習慣有外地客。這家的酒粕拉麵至少在我手邊有的不同出版社的京都導覽書都找的到。送上來後還跟我確定了一下這是不是我要的,我開心的點頭。

    酒粕拉麵,與我想像的不一樣。之前曾經敷過南投埔里的酒粕面膜(笑),白晰清透,而眼前的這碗拉麵有著類似味噌湯的黃濁色澤。日本人真的是一個很重視細節藝術的民族。這碗拉麵在顏色上很協調,除了黃湯之外,還有大量的綠色蔥花、白色的蘿蔔絲,兩者均切的細膩。潔白的蘿蔔絲裡還夾著一顆顆紅色的炸麵餅。

    5645辛味酒粕拉麵

    其實我沒仔細看之前,還以為是枸杞呢!直到我夾了一顆來吃,才發現這紅色的炸麵餅竟然辣辣的,猜想就是我點的「辛味」的來源了。

    5646拉麵玄屋麵體仔細看

    玄屋拉麵的麵條相當細緻,不過煮的算是中等偏爛的熟度。麵條吸飽了酒粕湯頭,呼嚕呼嚕我吃的過癮,學日本人吃的都發出聲音來。

    5647拉麵玄屋酒粕湯頭仔細看

    當然最重要的是湯頭。仔細看這湯中浮著一球球的小油花,讓我想到上次在台北車站微風廣場吃的花月嵐拳骨拉麵,只喝起來很不一樣。儘管酒粕湯頭味道一樣很重,更何況日本拉麵的鹹度比台灣人習慣的高出很多,不過這滋味在蛇間口中卻很清爽不膩。也沒什麼酒的味道,只有沈穩濃郁的豚骨滋味低迴在喉頭之間。

    叉燒肉也是我很期待的。這叉燒肉切的薄,多半是瘦肉的部分。每家拉麵屋有他自己的特色,玄屋的叉燒或許就是如此的碧玉書生,而非油花燦爛的千金大少。

    5648拉麵玄屋叉燒仔細看

    吃完玄屋,開始覺得渾身發熱。酒粕味察覺不能,但隱隱地開始在我身體裡作用起來。我付了錢道了聲謝,趕緊走出屋外,涼涼的向晚天氣迎向我。這一天過的好精彩!

     [MAP] 伏見地區在京都的南邊,JR或者京阪本線均有到達


    檢視較大的地圖

     

    伏見桃山京阪線站~玄屋拉麵路徑圖(中間紫色圖釘即為「松本堂印章舖」)


    檢視較大的地圖

    搶先看【伏見稻荷‧伏見桃山相片集】

     

    或者直接連至Flickr相簿

     

     

     

     

     

     

    10 comments

    1. 自動引用通知: 好書城 soohoostore
    2. 上回在京都的鳥せゑ吃了酒粕為底的火鍋
      真是很懷念那其中的滋味
      吃了真是全身暖和起來啊

    3. 最近看了鹿男這部日劇,對京都的景色非常嚮往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