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Turn Around

★迴紋針的小叮嚀★
  • 「非商業性」轉貼這篇文章沒問題,但請在轉貼文章時將這篇文章的連結一併附上,非常謝謝您的貼心與尊重。
  • 飲食或消費記錄多半有時效性,請將發文日期列入參考,並在前往消費前先跟店家確認。
  • 本部落格商業合作文絕對標示清楚,絕無置入,請安心閱讀。

  • 收假的最後一天生產力很高。早上改了學生的作文,準備要上課的教材,中午還去看了《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以下觀影感無雷==

    班上的一個學生是裡頭的要角。所以原本跟班上同學說好,考完期中考要一起去幫同學衝票房,不過看了一下放映時間,不是太早就是太晚,很多同學當天晚上都還要補習(高三學生不能放鬆啊XD),所以只好取消活動。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拖到今天才進戲院看。

    坦白說,我很少進戲院看國片,不是不支持,只是因為近年來國片的拍攝主題與手法不對我的胃口。這一次,要不是因為學生有演出,我也不一定會被吸引去捧場。

    看完之後,覺得《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算是敘事十分平實的作品,沒有嘩眾取寵的灑狗血橋段,也沒有拖泥帶水的情感鋪陳。儘管結局是可以被預測的樂觀與勵志,但這樣的老梗讓我買單。導演花了將近一半的時間去營造王政忠老師初任時與學生的互動、關係的轉變與信任的累積,而原本可以引起觀眾共鳴或同情的 921 地震慘況,導演卻沒有多加著墨,反而又花了另一半的時間描述地震後回到家鄉重新團結學生的過程。最後結尾也呼應到片中的一個橋段,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覺得電影可以首尾呼應,才能有始有終。

    就如之前網友說的,大人們的演出反而不如幾位素人小演員們來得真摯動人;幾乎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被這些孩子們的表情及對話牽動著。有幾幕的確催淚,例如電影前導預告中,地震後王老師回到中寮,孩子們圍著他問道:「你會不會回來?」,以及最後大結局時,同學們想著過世的同學與親人所努力呈現的表演。只是當我看著平常熟悉的班上孩子在大螢幕前耍寶,其實還滿出戲的。我會一直想到他平常上課耍嘴皮子被我臭罵的時候,也會想到他音樂課表演時唱歌彈琴耍帥的樣子。XD

    目前我已經教書超過十五年了。從一開始的滿腔熱血,到現在「行將就木」、「行屍走肉」,真的不誇張。現在不管在教學上或者班級經營上雖然有足夠的經驗,但成就感似乎不如之前那樣高。這樣的成就感,不是指看到學生成績進步,成績從來不是我最重視的,而是我自己的心態。以前我將教育工作看得很重,孩子們表現得好,我也因此覺得開心。但現在熟能生巧後,我反而將個人生活與學校工作切割開來,也不再將學生的表現或回應看得很重,畢竟影響孩子的外在因素太多,我只是滄海一粟。「得到是僥倖,失去是人生。」若真的要有什麼成就感,大概就是學生畢業後記得老師的諄諄教誨,記得給老師一點感謝,那我才覺得安慰;在孩子還沒畢業、在校期間,我都當自己是個擺渡人,不管孩子說什麼、做什麼都盡可能當作雲淡風輕,八風不動。

    畢業已經兩年的學生,日前寄教師卡給我

    偶爾遇到不太合頻道的學生,我也會想起自己年輕時稟持的信念:「我就是要把你教好」,想再多加一把勁,但一想到現在 混亂 多元的社會價值觀,我有時都不知道自己認知的、堅持的、甚至教給學生的,到底是不是對的、適合學生的。更何況,學校外的世界更不穩定,更有影響力,而我卻還處在兩個世代的交替,很想堅持我從小被要求的價值觀,但又怕太守舊。看看這十年來社會上的變化,以及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環境、資源上的進展,要說服自己用那些一直以來堅持著的原則去要求學生?我覺得不行。

    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覺得佛渡有緣人,能做就做,不能做的部分,就把自己的身體與生活顧好比較實在。

    所以對於王政忠老師這種展現出超強正能量的人,一直為學生無私付出,我實在覺得不可思議,十分佩服。也或者(以下是我的猜測),他任教的地區,過去家庭功能多半不彰,所以師長的角色更重要,老師多做 0.01,就能夠翻轉孩子的人生,也因此正向回饋一直源源不斷。

    那看完電影之後有沒有也被翻轉了呢?也許有,不過我倒不相信每天多做 0.01 這回事(雖然我的確拿過這公式去勉勵學生),我反而期望自己維持在 1 上下波動,偶爾熱血,時而擺爛,維持正常的負能量發洩,求得平衡比較能長遠。能持續在教育崗位上 30 年維持 1 不變,我相信也是不小的成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