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7月31日學年轉換之際,離開行政工作距今已經將近兩個月,至今仍在調適,回到專注教學的日常「體感」,也發現隨著年紀越大,適應變動的能力也變得比較弱一些,跟幾年前很快就能上手新工作的速度比較起來,這兩年的確是退步了。
怕各位恰巧路過的讀者沒有背景知識,這裡簡要地說明一下我過去幾年的工作。在教了十幾年書,當了十幾年的導師後,好奇心驅使我想要在自己不熟悉的學校行政工作上繼續學習精進,於是在高齡四十幾歲、算是半個資深老師的時候接下了教務處教學組長的工作。也或許是恰逢時運,學校正巧要辦理一個當時可以說是在全臺公立學校中獨門首創的國際教育專案,因為語言的專長,我也就順理成章地接下來這個工作。隔年,學校成了專門的處室,我當上了主任,這一做就是四年,這四年從無到有,從規劃課程一直到建立初步的制度。直到改朝換代,新校長上任,我秉持兼顧傳承與交棒的心態,繼續留任,但轉到其他處室,「從頭學習」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及自主學習等業務,直到去年擔任教務主任,只承諾校長只做這一年,直到今年 7 月底卸任。這樣算一算總共是七年的行政工作。
我常開玩笑說,西方諺語說打破鏡子會帶來七年的壞運氣,我就是打破鏡子了。然而,這七年,決不能說是壞運氣,反而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里程碑。過去,我一向透過旅行來了解自己:知悉自己獨處時的擅長與不擅長,明白自己與他人一起旅行時的在意與不在意。這七年,我彷彿在進行另一種旅行,也或者說是一場修行。
行政工作的第一年,因為自己什麼都不懂,所以必須向很多人請益,也時時得彎著腰去跟許多老師拜託與溝通。很多人曾認為,一個在學校裡看起來外表孤傲高冷的老師,怎麼做得到?但對於我而言,好好地完成工作,就是我的目標,為了這些目標,我可以放下許多包袱與身段,去適應不同的工作型態、扮演好我的角色。
第二年開始當主管,我其實是十分不願意的。一來我原有的保護傘不見了,二來自己也不見得有足夠的能力,如何撐得起這份頭銜。現在想想,第一年當主任的時候,要說辛苦也真的很辛苦,但也多虧老天的照顧,我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並琢磨自己如何成為一個像樣的處室主管。辛苦的部分在於,這個首創的國際教育專案,我能夠問的人很少,多半的時間我都是在辦公室一個人看文件寫文件,加班到很晚,週末也不例外。當時也沒有AI的幫忙,所有中外文資料的閱讀及英文文件撰寫,都由我自己完成,壓力也大,畢竟這是學校、甚至教育局的業務成果,不容失敗。我有一次去新加坡出差,還躲在飯店裡哭,哭完了隔天還是繼續參加研討會,繼續咬牙撐下去。
至於老天爺的幫忙,主要是我負責的處室,並非學校裡常規有的處室,所以一開始只有兩個助理,都是代理老師。我告訴自己,她們都是我學生的年紀,所以就把她們當作是學生一樣指導,但又不能像學生一樣罵人。我一直在拿捏要怎麼跟這些年輕人相處,就這樣從 2 個助理,隔年變成 4~5人的小處室,直到後來好像擴編到 8 人之類的吧?有了更多人,意味著主管就要很敏感地去覺察處室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互動,與其他處室之間的競合關係,同時也要面對教育局隨時的關切及長官的要求。所以如果我後來能夠為服務的處室帶來一點點的貢獻也多虧了這段時間的長足磨練,很慶幸自己不是一夕之間被迫成為大處室的主管,而是有足夠學習的空間與時間。
不過,我也不總是學習的很好。我自認是個觀察力很敏銳的人,對人際的直覺也滿準的,但還是多虧了同事不吝嗇地跟我說我的短板。「不是所有人都跟妳一樣聰明啊!」這大概是我這幾年來學習到最重要的課題了。這樣說,決不是炫耀我是個聰明人,而是想要點出來我有個「局限在自以爲的眼界」這樣的盲點。
學校求學期間,我們所有人都是跟自己差不多程度的、篩選過的同學在一起,聰明才智可以說是相去不遠的,也就是所謂的同溫層。畢業後,直接來教書,所面對的都是在學識上比自己弱的學生,自然也不會去比較誰聰明誰反應慢。然而,做行政工作,雖然不比在外面業界工作,但也是著著實實地很不一樣的同輩一起相處工作。這時候,我本具有的、很自然而然的能力,後來漸漸發現,似乎不是那麼回事。就拿文字撰寫與創意產出這部分來說好了,我因為多年撰寫部落格文章,所以對於文字的掌握度相對來說就比較敏銳,而且因為曾經自己架過網站,資訊能力也不錯。另外,因為我多年來習慣自己一個人旅行,因此在國際移動能力及獨自處理事務上,也不同於其他同事。最後,我也因為透過這幾年的行政工作,體悟到我的天份,在於我很擅長將手邊的材料與腦中的知識,融合轉化成一個讓別人看得懂、聽得懂的資料。
這都是後來我被一再敲頭提醒後的自我反思:我以為大家都會的,但事實上這是老天給我的恩賜。
我還有一個對於自己的觀察,就是我也不怕與人起衝突。相反地,我認為衝突如果處理得好,反而是讓彼此更進步、更了解彼此的一個契機。只是有一點可惜的是,在教育圈,多數的人都以和為貴,不太願意當黑臉。也或者,肥皂劇中那種吵完架還是可以大和解,雙方沒有齟齬的情節,實在是極少存在於現實世界。關於這一點,我倒沒有太介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因為不諒解的人,多半都是不了解我當時的在那個職位的處事抉擇,而我也不可能也沒必要逢人就去解釋。另外一種人,則是本來就不喜歡我做事方式的人,那樣的人,無論如何怎麼說明解釋,或者我做什麼決定,都不可能對我改觀。總之,我就是盡可能不要內耗,好好做事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把自己過好就好。套一句《甄嬛傳》裡的台詞:「凡事無法周全別人,那就只好周全自己。」
我從打破的鏡子碎片中照見各個片面的自己,或許有些碎片已經失落、找不到了,而撿拾碎片時偶爾也割傷了自己,或血流如注或隨即癒合。這一路蒐集碎片的旅程中,我看見了自己另一種的能與不能。
刊頭的照片是從事行政工作前 (2018) 去法羅群島旅行時拍的照片。當時必須先徒步健行2-3小時,才能到達這個絕美的懸崖,見到一般人鮮少見到的景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