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在整理這些年擔任導師所用到的所有技能、技巧與心得,有個很深刻
好比說一位老師只想要讓學生考上好學校,當然所有的作為都是以升
其實不只是導師,為人父母也是。只是父母比老師更容易焦急、更容
因此,不管我們身為父母或者是老師,除非孩子大獨立了、離開身邊
5/27
關於教養,身為父母師長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看過很多孩子還小、接近學齡的父母(嗯,通常是媽媽),彼此開始熱切地討論孩子要送到哪一個小學(甚至指定在哪一個嚴格的老師班上),週間晚上哪一家勤教嚴管的安親班、週末時要送孩子去哪一個才藝班。當然也有的父母認為應該順其自然,讓孩子享受一個留白的童年。
逼與不逼之間,這條線怎麼拿捏?
不管選擇哪一條路,我認為「陪伴」始終絕對是不變的原則。
因為接近期末了,我讓孩子寫互評表,其中有一欄是「想對導師說的話」,一個女生寫著:「希望老師在我們高三的時候多多陪伴我們、支持我們度過未來這一年」。
我楞了一下:「原來我陪的還不夠?」我常花很多時間找學生晤談,我自認觀察細膩所以孩子的心情起伏我可以看得出來,我也花很多時間跟父母報告孩子的狀況,我設計很多讓班務更順暢的活動與表單,希望讓孩子對這個班有安心的感覺。
相對的,我的確也沒有每天早自修去盯著他們、午休有時候學生來談話或者補考,我也沒辦法每天都去看看孩子。我想著,他們長大了,應該不須要老師一直盯,而且一直看到導師晃來晃去,難道不會覺得煩嗎?XD
原來事實不是我想像的那樣。不管多大多小的孩子,永遠都須要陪伴。小小孩不用說,父母只要肯花時間陪著玩、讀故事給他聽、陪他說話,都比上才藝班學了多少才藝來得感受真切。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雖然在叛逆期,一直想掙脫父母的掌握,但真的要他們與父母剝離嗎?他們才不敢。他們希望的是,有父母在後面拉著線,他們能夠像風箏一樣自由飛翔。
然而,我最近也遇到一個案例。孩子自己內心就是不知道哪裡出問題,媽媽(跟我,聯手)無論如何都挖不出孩子心裡的想法,表面上一直應「好好好我知道」,但表現出來的卻不是,總是挑戰邊緣,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也不說出自己的想法。
媽媽的確一直陪著這個孩子,一直當嚴格爸爸與叛逆孩子之間的夾心餅乾啊!「我不會放棄他的!」媽媽這樣跟我說。或許是我們還沒找到那個開啟孩子對我們坦然的關鍵吧?但每次想到這,對於這位母親就十分不捨。
但無論如何,還是「陪伴」吧!我一直跟孩子還有他們的爸媽說,身為導師,我能做的就是陪孩子度過這三、兩年。只是,老師永遠只是老師,永遠取代不了父母。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43209/
4/18
今天一個學生跑來找我,問我是否有空可以談一談。 這個學生平常安安靜靜,但是對於周遭的環境與身處的世界,看法非常獨特,文字表達也非常細膩。她的母親在上學期剛開學的家長會到校時,曾經希望我能夠多「開導」她,希望她個性能夠活潑一點,很擔心她沒有朋友。我觀察了幾個禮拜後,也覺得有點擔心,而且也察覺到她對於課業有一點被動,所以找她來談。她自己也清楚這樣不對,不過她也表明她需要一點時間。 然而,有時候對於孩子的問題,冷處理也是一種處理。身為大人長輩,給孩子一點時間有時的確是必要的。畢竟,種子不可能同時發芽。 我默默看著她跟班上同學相處的狀況,也注意她的學業進展。我想她終於開始採取積極的態度,在上學期的第二次期中考,還領走我「進步獎」的禮物。跟班上同學也都相處愉快,雖然還是很文靜很內向,但是對於同學主動的與她聊天互動是不會排斥的,而且常常笑得很開心。 她會主動找我想談談,我一度還擔心是她遇到了什麼麻煩問題。沒想到,結果卻是她想在暑假的時候參加一個到歐洲的音樂藝術交流訪問團,想徵詢我的意見。 由於這個暑假開始,這些學生就要上高三了,所以都會安排暑期輔導,功課的壓力開始變大。這個孩子擔心她一旦去歐洲,兩週之後,她的功課會跟不上。想要徵詢我的意見。
其實我一聽,心裡馬上是有答案的:「當然是去歐洲啊!」(笑) 我一邊興奮地看著她參訪團的行程(去捷克,包括布拉格、卡瓦利溫泉鎮,還有列為世界遺產的C. Krumlov,也會去德國 Dresden),一邊跟她介紹我印象中的布拉格與C. Krumlov。「如果我是妳,我當然會去啊!」我這樣跟她說。 不過,我也了解她的擔憂,於是我幫她想了一個辦法:請她去找各科老師,在放暑假前就將她將會請假的那段時間可能會錯失複習內容,預先給她,她就可以先行開始複習。 在我認為,孩子的教育不能等,這種教育最首要的當然不是學科知識教育,而是對於一條年輕靈魂啟發的教育。能夠有機會在年輕的時候,離開舒適圈,去看看台灣以外的世界,這可是比教科書上的知識來得有價值多了。 畢業多年後,她可能忘記 log 是幹嘛用的、馬關條約是幾年簽訂的、西班牙畢爾包產什麼礦產,但是她一定會記得她在布拉格查理士大橋上欣賞到的日落美景,在卡瓦力溫泉鎮喝到沁涼心脾的泉水,或者在 Krumlov 嚐到捷克口味的蜂蜜蛋糕,也可能偶爾想起曾有個老師鼓勵她選擇不一樣的人生路。 3/20 班長(女)早上跑來找我,說中午午休想跟我談談。我開玩笑說?「期中考要到了壓力大?」她搖頭。「班上的事情嗎?」也不是。「那是,服貿嗎?」她竟然點頭。 她是個以後想念法政的孩子,會關心一些不公不義的事情。 她跟我說,她很想做什麼,但覺得自己不是完全都懂,覺得沒有立場,而且對於這個社會環境又有很深的無力感。 我跟她聊了半小時。我對她說:「考完期中考,把我轉給妳們看的文章連結看一看,有反對的,有贊成的,這些文章可能很難懂,但沒有關係,就是盡量看,吸收多元的意見,也不用急著表態或行動。人蹲低,就是為了跳更高。妳現在就當自己是在蹲低、累積實力、學習沈潛,以後妳就會跳得更高!」 我不希望強加一些特定的意識在學生身上,但我希望他們知道他們的確有責任對於身處的社會表達關心與展現行動。只是,目前不是一定是適合的時機。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情。 3/17 我們常說「教學相長」。幾年前,我一直都認為,這句話是學識上的長進。當我們在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在釐清觀念,把別人教會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會。但身為老師,在灌輸學生知識的同時,老師自己得到了什麼?所以老師要持續進修,為了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了給學生更紮實的授課內容,進修是有其必要的。 只是,這一兩年來,我體認到「教學相長」這句話,對老師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學問上的長進,而是我們從孩子身上學到了什麼。這些「什麼」,是我們大人已經漸漸遺忘的,我很慶幸自己還有這個能力與機會看到。 這張紙條是上個學期,學校舉辦合唱比賽。我們班花了非常多時間練習,但到最後卻未受評審青睞。這張紙條便是比賽當天早上,指揮寫的,偷偷在上課時傳給全班同學看的,提醒下午比賽時要注意的事情。儘管輸了比賽,我們班卻沒有輸掉團結、輸掉向心力。這張紙條,他們貼在公布欄,我後來才知道他們這麼用心,非常感動,所以拍下來。 這幾天,班際籃球比賽打得如火如荼。有一天,我連續兩堂課,中間下課我回辦公室,上課前回來班上時,班上一群女同學聚在一起討論事情。鐘響了,她們跟我說要借三分鐘,一問原因,原來是她們在討論比賽戰略。她們甚至也畫了防守圖,會打球的同學教不太會打的。這張圖也被我偷偷拍照。 囉嗦地提了以上兩個觀察,我真正想說的是,同儕才是學生的最棒的老師。他們透過合作、透過班級團體行動,去學習適應這個世界。而身為家長的責任,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到學校去之後,能夠正向的影響同學。而身為老師,就是讓班上的孩子能夠一起發揮最大的正向能力,讓他們能夠彼此成為彼此最好的老師。 每次帶新班之前,我都會跟老天爺說:「我是個很努力的導師,請給我值得我努力的一批學生,也或者,我如果還缺少哪些能力,也請給我一批能夠讓我教學相長的孩子。」 最後,我要稱讚我們班的孩子,他們真的表現的很棒!不管籃球比賽最後結果如何,我都以他們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