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距離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國自助旅行的第 20 個年頭。我想為這七千多個日子做一點回顧。
1997 年,當初因為同學的邀約,讓我才有了走進世界的勇氣。從小家境並不是非常優渥,一直以來也都是自己兼家教或到補習班兼差才能過日子繳學費,出國旅行這種事情對當初的我來說根本是痴人說夢。因此一聽到同學的提議,我其實是相當害怕的,怕的不是走出舒適圈,而是我是否可以在短時間內存到旅費。答應同學後,我那三個月,在面對繁重研究所的課業之餘還拼命家教,然後再跟哥哥尋求資助。哥哥當時借了我一筆錢,讓我能夠申請財力證明,之後又贊助我兩萬塊,就這樣我在出國前存了十多萬塊錢開始我的歐洲自助夢。
我記得非常清楚,1997 年 6 月 14 日出發,在經過超過24小時的轉機週折後,我們從荷蘭進入歐洲,先後在阿姆斯特丹、萊頓停留,然後進入比利時,到了布魯塞爾及布魯日(Brugge),接著往德國去。我們安排在科隆、海德堡、德法邊境的 Saarbrücken、最後到慕尼黑。接著進入奧地利,在薩爾斯堡與維也納停留,然後從維也納搭夜車進入義大利到達威尼斯,然後到羅馬、梵諦岡、佛羅倫斯、西恩納 Siena,往北到米蘭,再從米蘭到法國南部的蔚藍海岸,包括坎城、馬賽,接著中部的里昂,最後到巴黎,從這裡搭飛機回台北。前後一共一個半月的旅行。最後算下來,包括來回機票、一個月效期歐洲鐵路通行證(那個年紀還可以買青年票),所有的吃住玩得花費大概台幣十萬塊左右。
那個時候的旅行與現在相較而言,簡直是困難到不行。1997 是個連網路都才剛起步的年代,沒有什麼太多的線上資源,也沒有手機,更不用說行動上網。我們手邊有的,就是一本叫做 Let’s Go 的英文旅遊書,憑藉的就是這一本的如磚頭一般厚的旅遊導覽還有歐洲地圖(紙張的)來規劃行程。那個時候歐盟也尚未成立,除了申根簽證外,就連義大利的簽證都還得另外花錢申請。另外,每個國家的貨幣都不同,所以我們當初還買了德國馬克的 Thomas Cook 旅行支票,到每個國家還得找地方換錢。訂旅館也是麻煩事:我們從 Let’s Go 旅遊書上找出推薦的旅館,先在台灣打電話訂好到達後那幾天的住處,接著隨遇而安,每到一個城市,就找公共電話預訂下一座城市的住處。最後值得一提的便是拍照了,沒有數位相機,在類比時代的我們,就帶著一台底片相機,以及十數卷的膠捲片。現在看起來那可真是文青的浪漫,然而面對多少個美麗的景色,我們卻因盤算著要節省底片,卻只能將美景記在心底。
或許就像是小鴨破殼而出看到的第一個會動的物體辨認作是媽一樣,這一次的歐洲旅行於我而言簡直是醍醐灌頂般讓我整個開竅了。我發現自己的學習不再僅侷限於課本上,而是挖了許多寶藏回來,好比說去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看 sex show (呃…第一個例子便舉這個似乎怪怪的XD)、見識到萊茵河的秀麗及多瑙河的悠長、在慕尼黑的宮廷花園裹著毛毯聽巴哈的演奏會、在威尼斯的大運河水道上隨著汽船蜿蜒、烏斐齊美術館及羅浮宮都使我拜服在藝術巨匠的腳下。每每想到這些盈滿於心的充實感,當時的我心中只有感激。接下來的二十年中,我會頻繁地往歐洲跑,也多半是因為會一直想重溫這樣的滿足感。
開始工作之後,我終於靠自己的積蓄出國。由於哥哥當時在英國工作,我在 2002 與 2004 先後去了兩次,其中 2004 那一次的英國之旅可以說是我人生的轉捩點。這一次的旅行,我離開哥哥嫂嫂位於倫敦的住處,一個人到蘇格蘭、湖區等地旅行了兩個禮拜。雖然哥哥還是在英國境內,但這確實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外出旅行,也開啟了我獨旅的經歷。
我在湖區待了一個禮拜,其中曾在 Buttermere 湖畔的青年旅館住了兩個晚上。這座湖說大不大,依照我現在的記憶回想起來,繞這座湖一圈大約要四個小時。早上我從旅館出發,順時針地沿著湖畔小徑走著。這座 Buttermere 湖大抵是一座冰蝕湖吧我想,四周圍繞著群山,也看得到古時冰河經過的U型槽谷地形(這時候慶幸自己地理學的不錯)。我一個人這樣走著,時不時也會碰到迎面而來踏青的旅客,有的攜家帶眷出來散步的,有個跟我一樣是獨行者,但唯一同樣的特徵,就是他們看到我時,一定會微笑跟我道早安。
這種與陌生人問候的文化是我們東方人幾乎不曾聽聞甚至習慣的,而在異地我卻滿滿地感受到這樣的衝擊。我發現,他們的友善讓我感到十分開心,所以不久之後,當我遇到迎面而來的陌生人,我也開始主動打招呼:「早安!」
我想起 1997 年旅行時,旅伴曾問我一個問題。我曾對他說,我是個為別人服務、替別人著想,見到別人因為我的緣故而開心,我自己也才會高興的人。他反問我:「那當這個『別人』不在時,妳的幸福從何而來?」這問題我想了好多年,一直到在 Buttermere 湖區健行時,我終於有了答案。唯有在真正靜下心來,跟自己好好地、妥善地獨處時,我才能照看自己的內心,思考人生的大小事,這種幸福感才能萌生。而在這條湖邊森林小徑上,我終於懂得放下旅行者一切劍拔弩張的武裝保護,在這長達四個多小時的獨處與內心審視,這才是不假外求的幸福。
2004 年後,陸續也去了北海道、法國、中國杭州、捷克等地,直到 2012 年一個人去了北歐,這次又是另一個改變人生的旅行。
我從芬蘭聖誕老人村 Roveniemi 訂了巴士要到挪威的 Honningsvag。Honningsvag 是個要前往北角 Nord Kapp 的前哨村落,多半要去北角看永晝奇觀的自助旅者都會到這裡來住上一、兩晚。這趟巴士的旅行,從早上 11 點半出發,沿路一直往北行進,中間每隔一兩個小時就會停下來,給乘客上上洗手間,或者吃點東西補給一下,一直要到晚上九點半才會到達 Honningsvag 小鎮,算一算,長達 11 個鐘頭,這樣的行程,當初怎麼會想排進行程呢?
其實也是因為沒別的交通方式,我也只能這樣排。不過,這一趟的公路之旅,讓我看清楚了很多人生中的輕重緩急,明白了身邊哪些才是重要的人、不重要的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庸庸碌碌,就連出來旅行,也要求個大飽眼福,行程緊湊,深怕錯過什麼風景或者必吃美食,難道旅行也一定要追求滿載而歸的成就嗎?這空白的 11 小時,除了耳機裡的音樂以及窗外稍縱即逝的風景外,我什麼也不能擁有。然而,這段空白卻給了我再度好好思索與梳理生活脈絡的機會。(參看這篇遊記《極地長征:芬蘭聖誕老人村–挪威北角 Eskelisen Lapin Linjat 11小時巴士之旅》)
今天在與朋友閒聊,說我們越來越需要旅行的刺激來喚醒因工作而麻痺的自己,而且這其中頻率竟然越來越高,表示我們的旅行癮頭已經到中毒的地步。然而,我自己深知,我這種旅癮,並非是因為我渴求多麼美妙的景色或者吃到多美味的食物(說真的,吃美食從來不在我規劃旅行的目標之內),而是企盼能夠從行屍走肉的日常中抽離出來,為自己安排一段留白。所以旅行的本質與目的,從 20 世代的增廣見聞,到目前不知不覺中已然演變我成照鑑與省視自己的內心、瞭解自我的一種手段。
[延伸閱讀]
不要怕一個人旅行,只是你/妳得做好準備:如何開始第一次獨自自助旅行(I)
你的文章有一種激勵人心的感覺,目前也在規劃一個人
去北歐,你的遊記給人很大的力量喔,希望一直寫下去
2004年,我展開英法自助一個月的夢想之旅,之後在無名小站開始記錄自己的旅行生活,當時就是因為看了您在無名小站的照片和文章,決定自己也要用這種方式好好保存珍貴的記憶。那是我第一次找陌生人一起自助、第一次在國外念書(遊學)、第一次出國那麼久…,以及,第一次用網誌寫回憶錄。所以迴紋針老師在我的自助人生中,也是個影響人物呢!
I had a similar start, sparked by a college friend who went to London to study abroad and travel by herself. I thought if she could do it, I could, too. That 6 months in Europe (in 1990 when I was in college) had truly changed me to be confident and able to enjoy traveling solo.
Now when I visit a new place, it is not taking a lot of photos, buying anything, or trying all the trendy dining spots. I tend to slow down and feel more like a dying person, seeing the new sight for the first and the last time. The sentiment is rather bitter sweet. I had talked to enough old people (over 70) to realize that even wanderlust can disappear when a person is in the twilight. Some of these old folks are healthy enough to travel but they had lost the desire that so fired their mind in their younger days. I hope it’s not going to be my fate.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journey. Wish you many new happy memories to come!
一直看你的文章,很棒的旅遊經驗分享!
超棒的分享!20年前的紀錄,感覺您依舊歷歷在目。
人生的第一次,萬一到老什麼都記不得了,至少還有這一篇可以回味也不錯。:)
留下空白給自己,好有意思,原來旅行也可以不是,塞滿的紀念品或是臉書照片。大約是北歐行,開始看你的文章,住在歐洲的我,也得快快收起懶性,去北歐體會一下!
更要謝謝你的好文章,輕輕淡淡,卻又令人深思! Keep Dreaming and Keep Walking!
對啊快動身吧!北歐是值得留戀的旅行目的地,我到現在一直還想念著在斯德哥爾摩的日子。
旅行會使我們改變想法與心境。千禧年前的旅行,資訊不發達,很多事情顧及不來,感覺好像很陽春,卻在摸索的點點滴滴成就了未來人生道路上更不同的風景。現在,資訊太便利,方便是方便,但少了那一點點不便,似乎也少了一點點讓我頗為懷念的況味。
迴紋針這二十天間的旅行,真的很精彩。謝謝時而與我們分享
其實寫到最後有一點草草結束,一來又怕寫太長令人不耐,二來似乎也沒辦法將巴士十一小時的心境寫得像之前寫得那麼深刻。
說真的,現在還懷念著那歷歷在目的行程與記帳筆跡,這種溫暖真的不是現在雲端科技比得上的。
一個人的旅行在面對某些時刻, 有句話常浮現心頭.
I’m alone but not lonely.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自己莫約也是二十年前開始自助旅行, 隨著自己及朋友們陸續的結婚生子, 一同出門變成是難入登天的一件事情, 於是開始了一個人的自助旅行.
二十年前的自助旅行確實是充滿著未知及大冒險, 沒有行動電話, 沒有網路, 沒有隨手可查詢的資訊…
真讓人懷念啊!
有時覺得生得晚的人很幸福,但又慶幸自己經歷過那段輝煌的年代,那些回味無窮的樂趣無論怎麼描述都是年輕一代無法瞭解的。